設計、制造這一新型雕塑的人就是我國景泰藍一代宗師張同祿。張同祿把景泰藍這一傳統宮廷室內藝術首次改造成室外環境藝術美景屹立廣場,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他在繼承傳統景泰藍工藝基礎上的大膽發掘,也更是他在工藝形式和使用價值上的勇于開拓和創新。
什么是景泰藍呢?在這里我們不妨要做以介紹。景泰藍,學名叫“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在金屬表面用玻光釉料進行豪華裝飾的特殊高級的琺瑯器工藝品。風格揮厚持重,華美富麗。因為在明朝景泰年間工藝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尤其以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故被人稱為“景泰藍”。據了解,景泰藍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四大高峰期,這就是明朝的景泰年間、清朝的乾隆年間、咸豐年間和光緒年間。
可到光緒年間,繁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了。歷史上的戰亂,使景泰藍行業導致逐漸衰敗,尤其是“九一八事變”以后,景泰藍行業開始走了下坡路。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開始恢復搶救這一傳統工藝美術,景泰藍的歷史高峰期終于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來,可它在最高峰值過去后不長,又經歷了近十年的下滑期。我們這里要說的主人公張同祿見證了北京景泰藍行業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在它發展的每個關鍵時刻,他都為景泰藍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1年,中國最大的工藝美術生產基地——北京工藝美術廠因連年虧損而破產了。當時,張同祿是這個廠的副廠長,總工藝師,也是職工代表的一員。當時廠里是資不低債,工作組要求破產,職工買斷工齡。開始大家都不同意,工作組許諾,誰同意就給誰加一千元買斷費,沒辦法,大家只好同意了。
可是,張同祿還是堅決不同意。200名職工代表中,他是唯一一個投反對票的人。當時大伙都奇怪,說張大師平時文縐謅的,這會兒怎么變成了一個硬漢,敢對工作組提意見、投反對票,真夠可以的。張同祿說,我十六歲進廠學景泰藍,看著它給國家換了那么多外匯,怎么說不行就不行了。我看著它生,看著它死,只是身下我一個人我也堅持下去。大勢所趨,沒有辦法。這時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也成了一名“下崗工人”。